13 提前的东征
13 提前的东征
汪鼎杰心里咯噔一下,看来刘丽川此番前来直言不讳地相邀一同起事,原来是抓住了洋泾帮的把柄,有恃无恐。古话说得好,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啊。
看着刘丽川离去的身影,汪鼎杰暗暗起了杀心。
刘丽川前脚刚走,汪鼎杰后脚就匆匆前往公司找胡澄涵商量对策。
“哎呀,前些日子,厦门分行传来消息说,福建各地闹起了小刀会起义,已经占领了好些个地方,这段时间忙得还没顾得上和你商量对策,没想到他们找上门来了。”胡澄涵听后一拍脑袋,惊呼道。
关于上海小刀会起义,后世凡是参观过豫园的同学都知道,他们在清军、团练和洋人的联合绞杀下,输得很惨。
小刀会起义注定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,它是以“反清复明”为口号的天地会成员发起的一次农民起义,其成员多是福建、广东等外地人,一级上海周边一些趁火打劫的黑帮。这样以改朝换代为目的起义,对生活安稳的当地老百姓毫无吸引力。另外,在洋人的地盘旁边大张旗鼓的搞颠覆和破坏运动,必然会引起**的干涉。
“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?”汪鼎杰凑到胡澄涵跟前,用手作势一抹脖子,“要不派人去灭了他?”
“不,留着他。”胡澄涵站起身来,坚定说道,“虽然洋泾帮不会去趟这滩浑水,但是也不必去杀了刘丽川扰乱历史进程。我以为,我们苦苦等待的历史机遇终于到了。”
“嗯,我明白。”汪鼎杰目光炯炯,已在摩拳擦掌。
“鼎杰,你明天就以洋泾帮帮主的名义去拜访刘丽川,委婉地告诉他,洋泾帮保持中立,既不参加起事,也不会站在清廷一边。”
历史上小刀会起义后,声明其目的是反清复明,并没有攻击租界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当局初期也在小刀会和清廷的冲突中保持中立。
洋泾帮和大东亚公司的主要资产都在租界以内,因此也不用担心有什么损失。只是租界以外的资产,特别是上海城内的资产,必须暗中地转移到租界内,以免遭人趁火打劫。
第二天,汪鼎杰进城登门拜访了广肇会馆,拜见了刘丽川。
汪鼎杰委婉地告诉向刘丽川,由于大东亚公司与官府和洋人合作密切,不便掺和起义一事。但是只要小刀会对洋泾帮没有恶意,洋泾帮绝不会出卖小刀会。洋泾帮在长兴岛的所为,是因为身处乱世,以备不时之需,这些其实朝廷多少也是了解的。
刘丽川心中大怒,他知道洋泾帮有洋人撑腰,小刀会还不能把他们怎么样。况且,起义的诸项事宜,还远远没有准备妥当,他不想节外生枝,只好悻悻地送走了汪鼎杰。
汪鼎杰果然信守诺言,并没有向官府告发小刀会的企图。
上海县表面上波澜不惊,实际上暗潮涌动。刘丽川暗中观察一段时间,发现官府确实没有觉察小刀会的行动,于是加快了起义准备工作。
与此同时,胡澄涵和汪鼎杰也暗暗做好了应对小刀会起义的准备。
胡澄涵指示大东亚公司在上海城内的各个商行,现金不得在城内过夜,当天打烊后必须在派专人送到租界,隔日存入大东亚银行。
汪鼎杰暗中将公司护卫队的规模扩大了一倍,达到了四百人,由陈晓湖带领在长兴岛加紧训练。
早在太平军占领南京时,苏松太道道台大人吴健彰见情势危急,急忙在上海、松江等地招募乡勇,兴办团练,以抵御太平军进攻。
吴健彰还命各乡自办团练,令百姓出捐,各守村镇。由于胡澄涵判断太平军短期内不会东征,而且太平军也不没哪个胆子进犯租界,所以并没有急于响应清廷号召筹建团练。
汪鼎杰还命人从福江兵工厂运回了一批燧发火枪和手雷,悄悄地储藏下来。
1853年7月,一个令胡澄涵、汪鼎杰两人始料不及的消息传到了上海——太平军两万名将士在5月份渡过长江,踏平江北大营,之后沿大运河一路北上势如破竹,攻克了整个苏北,与原本活跃在那里的捻军各部连成了一片后,突然止步不前了。
之后,太平军从北伐军中抽调了一万兵马,回师天京,在那里重新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东征军,兵锋直指常州、苏州。
这下完蛋鸟,洪秀全怎么突然就改性了?历史上太平军先北伐,在僧格林沁和胜保的围剿下损兵折将之后,然后一直和江南大营、江北大营纠缠不清。直到多年后才在小将李秀成的率领下二破江北大营,之后才挥师东征,进逼上海。
虽然胡澄涵记不清太平军具体是哪一年东征进攻上海,但是有一点他记得很清楚——太平军东征一定是太平军北伐失败之后好几年的事情。
其实,这事和洪秀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,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天京之后,洪秀全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一心一意地对付内宫的几百号娘娘。
洪秀全从1853年入主南京后,到18**年天京陷落兵败自尽,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,他十一年中仅仅颁发过二十五篇诏书,而且从咸丰四年到咸丰八年整整五年间竟然从未发过一次诏书!
这几年洪秀全究竟干什么去了?原来,他正沉湎于纸醉金迷,与他的几百号嫔妃娘娘们饮酒赋诗作乐去了。
洪秀全有个爱好,就是爱写诗,其实他写的东西根本不能叫诗,最多算打油诗,严格意义上,说是打油诗都是抬举他。
这期间,一直窝在深宫的洪秀全竟然写了五百首半通不通的打油诗,并在1857年,被太平天国刊印颁行了“官书”,尊称为《天父诗》。
其中476首是洪秀全进入南京头三年中写给后妃的,叫妻妾宫女们背诵。其中有一首诗为:一眼看见心花开,大福娘娘天上来;一眼看见心火起,薄福娘娘该打死。
嗯,这些诗大多就是这样的水准。
由此可见,洪秀全到了快四十岁还没考上秀才一点也不冤枉。这伙计自己才疏学浅,连秀才都考不上,不但不去好好反省,反而迁怒于清廷无人慧眼识珠,由此把大清国搅了个天翻地覆,大半个中国的百姓民不聊生。
因此,杨秀清一人独揽军政大权,东征的战略就是他一手策划的。实际上,还有一位江湖奇人的出现促使他做出了停止北伐改道东征的决策。
